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即将于8月14日在北京揭开序幕,而其举办地——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也进行了精心改造,以迎接这场科技与运动盛宴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场馆,一探究竟。
“冰丝带”焕新升级,机器人赛场亮点纷呈
经过约20天的精心改造,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已焕然一新。目前,多支机器人团队已陆续入驻,展开开幕式排练和训练测试。改造后的场馆功能分区明确,包括仪式表演区、表演赛场地、自由搏击比赛场地,以及机器人足球、体操、武术、舞蹈等多种项目的比赛场地。值得一提的是,场馆外侧还设置了多条机器人专用跑道。
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赵东伟表示,为了确保机器人比赛的顺利进行,他们对跑道进行了特别设计,宽度达到2.1米,比人类运动会的跑道宽出近一倍,以适应机器人的视觉识别定位需求。
地面三层特殊铺设,确保机器人安全无忧
为确保机器人运动安全,组委会在赛道化冰处理后,对场馆地面进行了三层特殊铺设。第一层是防火地毯,第二层加装聚乙烯板以减震缓冲,第三层铺设地胶,增加摩擦力,为机器人奔跑和跳跃提供保障。
针对机器人特点,场地进行相应改造
记者观察到,自由搏击比赛场地已由传统的高台改为平地设置,外部围绳采用可拆卸设计,方便机器人进出。跳高项目配备了多台动捕设备,用于精准记录机器人跳高数据。此外,机器人足球赛场也针对机器人特点进行了相应改造。
全方位保障,助力机器人运动会顺利进行
场馆地下一层还设置了机器人存储区、维修区和充电区等多个后勤保障区域,为赛事提供全方位支持。
人机共舞,机器人用技术展现艺术之美
在此次机器人运动会的表演赛中,机器人将进行单机舞蹈和群体舞蹈表演。北京舞蹈学院的参赛队伍正在紧张排练,他们的机器人将实现人机共舞。其中,9台机器人将参与《秦俑魂》舞蹈表演,改编自1997年获得全国“桃李杯”舞蹈比赛金奖的独舞作品。
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高骞表示,机器人舞蹈演员、鼓手和真正的舞蹈演员将共同完成这个多维度、多层次的舞蹈作品。为了达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,机器人的动作尽量贴合人类,大部分舞蹈动作由舞蹈演员穿上动捕服采集完成。
除了群体舞蹈,单机舞蹈表演赛中,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选择了体型相对矮小的机器人,完成潮汕英歌舞表演。他们希望通过机器人舞蹈的设计,让机器人真正成为一个舞者。
(总台记者 王胜东 康骏驰 毛宇轩 周逸飞 陈宝善)